工业音乐浅析及推介
工业音乐浅析及推介“工业”这个词作为一种音乐形式及风格出现并发展于20世纪后半叶,伴随着当时文化思潮而存在。任何一种风格都是受环境影响而诞生的,正应了那句话:“环境铸造人”,什么样的环境决定什么样的艺术家,什么样的艺术家决定什么样的音乐。工业最为典型。工业音乐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于80年代得到长足发展,90年代至今分化融解。当时的欧美人文思潮推崇未来主义、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又正是信息化与产业化成熟的阶段,更赶上工业化(这里用的是本义)流水线式的生产结构基本成熟,于是工业音乐应运而生。尤其第三点,很形象解释了此种风格诞生的原因和起源,正如“哥特”音乐的本质来源于古典、取材于诞生于欧洲中世纪教会统治时期哥特建筑一样。所以说,音乐的形成是历史文化的体现。下面步入正题,到底什么是“工业”呢?我们从三个方面分析之。一.风格来源工业音乐的理念意在推翻70年代音乐界所谓“音乐要真实”的说法,从思想上正好迎合了当时著名的音乐界革命“朋克运动”。朋克精神追求愤世嫉俗、无拘无束,这点和工业有共通点。只不过工业追求的是那种放纵麻痹的态度,往往又包含深刻的政治思想,所以音乐形式上更偏向重,噪音形式更丰富:区别于朋克的三和弦和乱吼乱叫,工业多了合成器和各种采样。归根结底,工业是朋克运动中那一部分更富有创造力、更激进、更富有思想内涵的人所创造出来的,这点从他们的创始人身上能很好地体现。“工业”这个词来源于英国谢菲尔德一个叫“工业唱片”的唱片公司(Industrial Records),公司的成立者是乐队Throbbing Gristle(跳动的软骨),它是在1975年末脱胎于一个叫Coum Transmissions的“表演艺术”团体,这是个由四个艺校学生组成的团体,那时他们是欧洲“知识分子艺术运动”的一份子,经常参与前卫剧院里古怪惊悚的舞台表演,他们的表演是音乐和戏剧的混合物,为了达到恐吓观众的目的,他们一方面在舞台上煞有介事地大搞暴力色情表演,另一方面找来了很多怪里怪气的打击乐器以加强气氛(所谓的前卫艺术)。1976年,这几个人将团名改为Throbbing Gristle,并开始制造一系列“音乐”专辑(一些是他们的现场录音,一些是在录音室里制作)。然而,他们作为一支乐队远比以前的“多媒体闹剧”团体受欢迎,在知名度和唱片销售方面乐队开始显现出前途(虽然他们的首张专辑仅仅复制了500份)。提到Throbbing Gristle,就不能不提起Can这支德国乐队。工业这个词虽然是Throbbing Gristle发明的,工业这种声音却是Can首先运用的。60年代迷幻摇滚兴起,Moog合成器的产生使拷贝/粘贴这样的工作方式变得简单易行,实验摇滚大兴其道。1969年他们发行首张专辑《Monster Music》,运用电子实验、强烈的节奏、另类的音响拼贴和前所未有的厚重感,在流行音乐界引发很大反响。随后Faust(浮士德)、Amon Duul(阿蒙·杜尔)、Kong等一批乐队出品了一系列与Can一脉相承的作品,标志着工业音乐的萌芽。而另一个乐队也不得不提,它使工业建立起良好的主流人气,那就是德国乐队Kraftwerk(发电站)。乐队全面依靠电子设备“创作”音乐,他们把自己的风格称之为“电体音乐”(Electronic Body Music,即EBM)。这的确是一支机器人乐队,他们与机器的关系十分亲密,不仅他们超长的歌曲全部是用合成器演奏的,而且他们的唱腔也全部被处理得和机器人无异,他们专辑《Electric Café》的封面更令人怀疑他们已经提前换装了电子内脏和人造皮肤。后来Kraftwerk顺应潮流玩起了迪斯科,但他们对工业音乐的影响(以及欧洲迪斯科、高科技音乐、hip-hop等等沾电子边的音乐)是决定性的。重要的是,他们的机械音乐还上了排行榜。二.歌曲组成有人试图将工业音乐定义为“在以工厂为基础单位的经济社会状况下,对严酷污染和非人性化世界的艺术反映”这种说法适应当时的环境,也符合当时人们的心态,但并不够深刻。工业音乐往往富含了对人性、社会的不满,但是却没有强调他们所运用的表达方式。工业艺术家们并不是像愤青朋克们一样毫无目的的乱喊,也不像忧郁的后朋克们一样想不开,他们借助手上的工业噪音,来对抗产生这种噪音的社会现象。后来者往往忘记先驱们要反抗什么,但却始终坚持着这种“厚重冰冷的套路”来达到自己的抱负。重型打击乐,即机械的节奏和“工业味道”的打击乐是工业音乐最基本的元素,一首歌可以是快节奏的,也可以是沉稳、阴暗的,但是以鼓声为代表的重型打击乐声却永远要显得比旋律更压抑。这也是为什么工业音乐不像流行歌曲或节奏布鲁斯的原因。合成器与电子乐器的旋律、失真或人造的人声也是关键。电子成分是工业音乐永远的主干,电子乐器的旋律或者从大千世界中拷贝或采样来的声音贯穿始终——蒸汽机、铆钉枪、锻造机、电钻……等等。如果说打击乐是骨架,电子和声就是血液。拷贝/粘贴式的歌曲结构始终是“工人”们注意的方面,它也好比是肌肤。作者多是些“愤怒的中产阶级白人男青年”,主题多关注于“疏离、冷漠、愤怒、痛苦、压抑和控制”,这点毫无疑问是工业音乐的大脑了。以上是理论,要看一首歌是否是工业之音,最关键要看它是否给你一种空旷、阴郁、拥有教条秩序的工厂车间氛围以及一种冰冷、坚硬、富含沉重压力的机械工具质感;除此之外,你在听工业音乐的时候脑海中所联想的画面一定要是不含色调的。三.思想表达前面已经提到,工业分子是激进又不乏深刻的,它除了受朋克思潮影响外,还存在一些原始灵感: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William S.Burroughs(威廉·巴勒斯)、Brion Gysin(布里昂·基辛)这些音响实验者。他们在采样器和合成器产生之前便已经开始利用录音技术将一些日常谈话和声响拼贴成一些不同寻常的声音作品;像Sun Ra这样的前卫“爵士”艺术家;一些受过良好古典音乐训练的、无法归类的实验艺术家,像三四十年代的Edgard Varese(艾德加·瓦雷斯)、六十年代的Holger Czukay(霍尔格·丘凯)。Edgard Varese创作了第一部全部使用打击乐的知名的“西方”音乐片断,他所受的是法国和意大利前卫的“机器音乐”的启发。其他一些类似的著名的作曲家还包括John Cage(约翰·凯奇)、Phillip Glass(菲力浦·格拉斯)以及后来的Brian Eno(布莱恩·伊诺);六十年代“迷幻”摇滚的大量兴起,这是实验主义数量上的顶峰,比如Pink Floyd(平克·弗洛伊德)早期的实验派作品、Jefferson Airplane(杰弗逊飞机)的《After Bathing At Baxter》等等。而工业思想最有代表性的乐队还要数Throbbing Gristle。他们的音乐是很难描述的,因为他们在传统音乐技能上的修养积累实在是有限,他们音乐存在的根基是建立在观念之上的,它包括了Burroughs与Gysin的拷贝/粘贴式的音响实验,Kraftwerk式的电子胡闹和Can以及其它德国实验团体的“条顿节奏”,并在紧张度和可听性上有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在他们的作品中,有些由巨大的冲击波构成,有些却显得十分压抑。别人有时会把这种怪异色彩理解为一种有趣的幽默,但乐队主唱P-Orridge却认为这是自己哲学使命感的表现——他要打碎罩在社会表面上的那层玫瑰色玻璃,将生活严酷的真实性呈现出来,以娱乐我们的形式达到震惊我们的目的。Throbbing Gristle认为他们不是演员而是社会活动家。所以,他们甚至将他们的工作内容,即MUSIC改称为MUZAK,以体现其意识主导的作用。乐队的支持者、乐手及朋友Monte Cazazza将Throbbing Gristle的音乐称为“为工业的人们所做的工业的音乐”,这启发了Throbbing Gristle,他们将自己的公司命名为“Industrial Records”(工业唱片),从此,那些与Throbbing Gristle的哲学观和创意不谋而合、使用大量电子设备制造的音乐开始被称为“工业”音乐。Throbbing Gristle在这个“工业唱片”里的作为看来有些蹊跷:他们在自己的专辑上滥用标志并且杜撰一些荒唐的社会团体名称,比如“反社会不安全部”之类的东西,同时在专辑中堂而皇之地刊出他们身穿军装或其它制服的照片,当然还有感觉上更恐怖或淫秽的东西。不过,Throbbing Gristle将视觉影像的重要性提到了与音乐同等的地位的这一良苦用心而今已成为了一项“工业传统”。关于工业音乐的分化,我暂时不成熟的分为三类:第一类,早期的工业表演和早期的电子噪音,包括工业金属出现之前的工业摇滚,总称为人们常说的“工业噪音”;第二类,就是工业金属,包括工业底蕴的乐队于80年代末受重金属浪潮影响而产生的音乐和当时重金属乐队受工业运动冲击的转型之作;第三类,进入新世纪之后,原先的工业音乐已经告别主流,但是工业风潮并没有消散,作为其他形式音乐的附属品而发扬光大。一.工业噪音这里的分类有些许混乱的地方。首先,因为“工业表演”的区分多是根据视觉和行为,单纯从音乐上并不明显,如果硬要定性的话,他们的音乐往往是激进、偏激的,曲目中含有大量例如碎玻璃、钢管、马达轰鸣等采样,性也是热门主题,不雅的声音也随处可见,并合成出一种嘈杂声效。其次,从Kraftwerk时代起工业音乐就和电子结下不可割裂的渊源,工业音乐本身也离不开合成器和采样,以至于80年代末欧洲兴起的我们现在所说的所谓“工业舞曲”往往和后期的工业电子乐甚至某些工业金属相混淆。工业舞曲,英文Electro-Industrial,是来源于典型工业噪音的一种相对主流的音乐形式,现在看应该叫“电子工业”,内涵是工业噪音,在此基础上多了很多流行成分,旋律相对柔和,节奏相对欢快,是人们厌倦了朋克的吵闹和工业噪音的噪杂之后的副产物,但由于它比较接近主流音乐,极端化不严重,因此更容易获得市场青睐,也就富有更长久的生命力。这种音乐形式分别在美国和欧洲由Nine Inch Nails和Front 242带领掀起第二次狂潮。而工业电子乐的内涵是电子,这种音乐发展于20世纪,往往含有很多高科技元素,工业采样只是为了丰富歌曲形式而附加的元素罢了。从英文名就可看出:Industrial Dance。代表乐队:Throbbing Gristle、Nitzer、Skinny Puppy、Einsturzende Neubauten、Coil、Test Department、D.A.F、Die Krupps、S.P.K;Nine Inch Nails、Front 242、Leæther Strip 、:wumpscut:、KMFDM、Front Line Assembly、Oomph!。二.工业金属产生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这里面也有分化。首先是以美国工业音乐的大本营Wax Trax!公司为根据地,以Ministry(内阁)为领军人物的工业界第三次革命,这些乐队吸收借鉴了前人的工业打击乐、扭曲的嗓音、碾磨般的吉他,再用标准的重金属和弦结构和歌词主题对之加以包装,甚至融入激流、死亡、垃圾等形式。在他们的音乐中,工业还是占主导地位的,很好的延续了九寸丁式的音乐结构,取得比较不错的商业业绩,并成功在金属领域树立起独立的派别。其次是进入90年代以后,新金属大行其道,一些乐队在工业金属的基础上成功转型,融合主流元素,迎合市场方向,创造出新金属舞台上的“工业金属热”。这个时代是大杂烩时代,朋克、放克、硬核数码、电子、说唱…只要他们想得到的,都能融合在一起,这也是由当时市场所决定,人们在厌恶了单一风格机械般的听觉摧残后,更容易接受混血美味。但这些乐队的本质还是稍微偏向工业,只不过新金属的这股风吹得太疾,将工业金属完全卷上主流金属舞台。至少它们的商业业绩可谓姣好。代表乐队:Ministry、Godflesh、God Lives Underwater、Bile、Rammstein、Marilyn Manson、White Zombie、Megaherz、Pitchshifter、Fear Factory、Godhead、N17;Static-X、Orgy、Dope、Filter、Coal Chamber、Drowning Pool、Godsmack、Gravity Kills、American Head Charge。三.工业混血19世纪90年代末到20世纪初,工业噪音已经逐渐淡出人们视线,新金属的狂潮也已经消退,工业金属的市场地位已大不如前。不过工业金属乐队由于融入的风格比较丰富,转型也相对容易。有些相对硬一点的乐队例如Coal Chamber、Godsmack等将激流元素的比例提高,俨然希望在“重金属新浪潮”的市场上分一勺羹;有些乐队干脆将原先的辅助元素定为主打,例如Pitchshifter,已经由原先的电子工业变成纯粹的电子音乐。这两种是工业的遗孤。其余情况从某种意义上标志着工业音乐的发扬光大:现代主流乐坛鱼龙混杂,纯粹单一的风格并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于是越来越多的乐队开始寻求“嫁接”。这种情况在极端和电子领域的表现比较明显。极端领域大多表现为“工业黑金属”,这种风格基本上都聚集在瑞典厂牌Cold Meat Industry(冻肉工业),他们厂牌的初衷是挖掘人类内心最黑暗的部分,而工业运动的初衷和他所表现出的气质氛围又与此较为接近,所以厂牌旗下的艺人多数运用工业采样,但他们的本质还是黑金属或暗潮。电子领域就没有黑工业那么局限了,自从硬核数码流行开来以后,工业电子就只能在主流电子领域发光发热了,这些乐队大多数只运用某些工业采样,本质上就是流行电子。这里不得不将一个乐队单独提出,那就是Das Ich。这支乐队将哥特和工业这两种分别代表古典和现在的音乐风格完美的结合到一起,工业和哥特的地位同等,相辅相成,可谓是另类音乐上的经典。他们不属于以上任何一类,他们就是Das Ich自己。代表乐队:MZ.412、Ordo Rosarius Equilibrio、In Slaughter Natives、Arcana、Aghast、Sanctum、Puissance、Mottis、Ildfrost;Revolting Cocks、Electric Hellfire Club、Klute、Spahn Ranch、Adrenalin Junkies、MC 900 Ft. Jesus;Das Ich。以上简单介绍了工业音乐的知识,不全面和不准确的地方肯定会有,请大家海涵,权当抛砖。如果想进一步了解工业音乐,请关注我在今后将作的三种工业音乐分类详解。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