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国立大学是1980年8月8日由新加坡大学(建于1962年)和南洋大学(建于1956年)合并而成的,而这两所大学的历史又可追溯到本世纪初。
1823年,英国驻苏门答腊明古鲁的副总督坦福·莱佛士(Thomas Stamford Raffles)曾建议建立一所学院,为人们提供教育和研究场所。但一直到1905年7月,在公共集资的基础上,才建立了第一个高等教育机构棗联邦马来亚医学院。1912年,该医学院更名为爱德华七世医学院。
1916年,经英国普通医学理事会批准,上述医学院开设医学和外科学两个专业。在20年代初,学校规模进一步扩大,1929年建立了牙科系。1936年该校开始授予药物学毕业文凭,1947年经英国普通医学理事会授权开办牙外科学专业。
在上述医学院发展期间,新加坡又于1929年创办了莱佛士学院,莱佛士学院也是在公共集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由于建校初期正面临世界经济危机,直到1934-1935学年,才有80名学生。此后,该校也有较大发展。
1942年,日本占领马来亚和新加坡等地,正在发展的新加坡高等教育被扼杀。1945年,莱博士学院变成日军司令部,而爱德华七世医学院则成为日本血清研究所。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在新加坡和马来西来恢复统治。上述医学院于1946年初重新开放,同年10月,莱佛士学院也得以恢复。不久之后,英国殖民当局建议将医学院和莱佛士学院合并成立马来亚大学。1948年2月建立马来亚联邦后,马来亚大学于1949年10月在上述两所学院的基础上宣告成立。人文科学系和自然学系设在原莱佛士学院,医学系由原医学院负责。1954年,有人建议将马来亚大学迁到马来亚的柔佛州,但未被采纳。该校虽然地处新加坡,却属新加坡和马来亚联合邦共管。
随着马来亚大学的不断发展,两国政府于1957年建立了一个调查委员会,共同修订学校章程,为大学措资金,同时计划将大学扩展到马亚亚首都吉隆坡。
1959年1月15日,两国政府于1957年建立了一个调查委员会,共同修订学校章程,为大学筹措资金,同时计划将大学扩展到马来亚首者吉隆坡。
在新加坡大学成立之前,该国有一所以汉语为教学用语的南洋大学。该校于1956年建在新加坡第一新镇棗裕廊镇,校产500英亩土地是华人协会(Hokkien Huay Kuan)捐赠的。南洋大学于1968年被新加坡政府授权颁发学位。
从1974年起,新加坡大学和南洋大学的关系日趋密切,不久,两校组成联合招生委员会,统一招生后在两个学校学习初级学位(学士学位)课程。1978年7月,两校又在新加坡大学建立了联合校舍。按两校共同教学方案,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财会与商业管理学科的学生全部由相同的教师讲授同一课程,并进行统一考试。
1979年10月,新加坡政府邀请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校长弗雷德里克·丹顿(Frederick dainton)抵达新加坡进行考察和研究,以便提出将上述两校合并的可行性报告。同年12月,丹顿校长将建立一所更大更现代化的大学的报告呈交新加坡政府。1980年4月,经多次广泛讨论,政府决定在前述两所大学的基础上建立一所新的国立大学。同年8月8日(即国庆日),新加坡国立大学正式成立,校址设在新加坡市中心外12公里的肯特岗(Kent Ridge)。
1990年8月8日,即新加坡国立大学正式建校10周年,该校举行了隆重的校庆大会。10年巨变,标志着全国高等教育史无前例的大发展。在1980-1990年的10年时间内,该校的本科生人数从8,634名增至15,193名,教师人数从602名上升到1,456名;研究生从536人激增至2,342人;其间还新建了工程学研究生院(建于1990年7月),按计划将于1995年招收500名研究生。
据《新加坡国立大学1992-1993年概述》统计资料,该校共有8个专业学院、4个研究生院、两个研究所和3个学术部。
8大学院及其系科
建筑学院 下设建筑系和建筑与地产管理系;
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学院 是全校最大的学院,1990-1991学年有本科生4,165名。共有13系,它们是汉语研究系、马来语研究系、日语研究系、英国语言文学系、经济学与统计学系、地理系、历史系、大众传播系、数学系、哲学系、政治科学系、社会工作与心理学系、社会学系;
商业管理学院 该院的5个系是:商业政策系、市场学系、决策科学系、组织行为学系、财政金融系;该学院新设了商业研究与开发中心和管理工艺学中心,旨在促进商业部门同政府的紧密联系。
牙科学院 下设12个系,即解剖学系、生物化学系、医学系、微生物学系、口腔与颜面外科学系、病理学系、药物学系、药理学系、生理学系、预防牙科学系,修复牙科学系和外科学系;
工程学院 是全校建院最晚的专业学院,但发展速度惊人,建院仅一年,1990-1991学年就有本科生2,354名。共设防5个系:化学工程学系、土木工程系、电气功工程系、工业与信息工程系、机械与生产工程学系;其中土木工程系新建了3个交叉学科研究中心,即运输研究中心,抗风结构研究中心和软地层工程学中心。
法学院 仅设法律系,有本科生779人;
医学院 共有18个系,它们是:麻醉学系、解剖学系、生物化学系、社区、职业与家庭医学系、诊断放射学系、医学系、微生物系、妇产科学系、眼科学系、整形外科学系、耳鼻喉科学系、儿科学系、病理学系、药理学系、药物学系、生理学系、心理医学系和外科学系;
理学院 是全校第二大学院,有学生3,935名,下设12个系:解剖学系、微生物学系、植物学系、化学系、信息系统与计算机科学系、经济学与统计学系、数学系、微生物学系、药物学系、物理学系、生理系和动物学系。
4个研究生院 是牙科研究生院、医学研究生院、管理研究生院和工程学研究生院。
两个研究所: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和系统科学研究所。
其他附属学术机构是英语进修部、校外生教学部、汉语研究中心、计算机中心、教育工艺中心和临床研究中心等。
师生
新加坡国立大学1990-1991学年在校学生达17,535名,其中全日制本科学生为15,193名(男女生分别为7,086人和8,107人);研究生为2,118名(男女生各为1,582人和536人);其他文凭类学生为224名。
同期全校共有教职员4,084人,其中任课教师1,456名(包括客座教师等),科研人员274名,行政管理人员230名,图书馆专业人员61人,职员2,063名。,本校的任课教师合计为1,325名,其中教授59名,副教授231名,高级讲师446名,讲师413名,高级助教176名。
每年有4,500多名学生从该校毕业,1990-1991学年的本科毕业生达4,440名,高级学位(即研究生学位)毕业生为515人。
图书馆
大学图书馆系统由6个图书馆组成,即中心图书馆(馆藏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有关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建筑学、工程学等领域的图书)、汉语图书馆(位于中心图书馆)、理科图书馆、医学图书馆和洪水森纪念图书馆(Hon Sui Sen Memorial Library)。全校馆藏图书(含报刊装订本)166万册,期刊16,570种,微缩胶卷33,532个,显微照相卡片183,032张,视听教材7,468份。图书管理已全部实行电脑化,作为新加坡全国图书自动化服务系统(SILAS)的成员,该校的图书电脑系统已和SILAS并网。
新加坡国立大学主校园位于肯特岗山脊,占地150公顷;另一校区位于蒂马岗。主校园内除教学、科研、管理机构外,还有5个自助餐厅(供师生员工和客座教师用膳)。学校的体育娱乐中心设防17个风雨网球场、9个全天候球类场馆、两个运动场(可举行英式足球、垒球、曲棍球和橄榄球比赛)、一个有8跑道的体育场、一个有9条泳道的奥林匹克游泳池,以及15个室内体育馆(其中一个是体操房,一个为羽毛球赛馆,13个是球类赛场)。全校共有6个学生宿舍,可供3,000多人住宿。
大学的行政管理机构类似于英联邦其他国家的大学管理机构,副校长是全校学术事务和行政机构的最高领导,负责学术问题的机构是校务委员会,管理委员会主管行政事务。管理委员会由18名委员组成,主席由副校长李宾(Lim Pin)兼任、校务委员会共有115名委员,学校的59名教授全部是校务委员,其中也包括括副校长(兼校务委员会主席)。
该校作为一所国立大学,其经费基本上由政府提供,1991年由政府下拨的经费达32,591.8万新加坡元,学校的收入为5,890.9万新加坡元(其中学杂费为5,245.4万元,医疗服务收入369.3万元,租金141.9万元,税收134.3万元)。扣除同期的各项支出(其中教职员工薪金达23,123.7万新加坡元)盈余1,027万新加坡元。此外,每年可获得大量捐赠,1990年7月1日至1991年6月30日共接受社会组织与个人捐赠14,525,392新加坡元,其中捐赠额在1万元以上的组织与个人达52个,款项计14,112,346新加坡元。
新加坡国立大学历来重视教学质量,同时也拥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全校建立了IBM计算机系统,计算机已广泛使用于教学过程。校计算机中心拥有10万台主计算机,本校师生随时可以使用。学校还建立了一批现代化的实验室,鼓励学生每周到实验室工作。教师采用启发式实验、设计作业、开卷考试等方式,旨在培养学生收集、汇总、整理和使用知识与信息的能力。1990年7月,学校在二年级学生中推行选修课制度,以便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扩大其知识面。
为适应社会、经济和科技事业发展的需要,该校不断改革课程设置,同时增设新专业。1990-1991学年,理学院新开分子与细胞生物学、发展与系统生物学两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适应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工艺学的发展需要。该学院还计划在1991-1992学年增设计算机科学和材料科学等新学科。
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学院于1991-1992学年增设的本科生专业是大众传播学、语言学、欧洲研究和东南亚研究,而在研究生教学领域,增加了经济学学科的社会科学硕士学位课程和汉语研究的硕士课程。
工程学院的课程改革措施之一是:为便于专业学习,工程学专业的新生学满一学年就可定专业方向(在土木工程、电气工程和机械工程等3个专业中选择),而不是像过去必须在一年级学年考试后定专业方向。该院还在招收部分时制硕士生的基础上招收全日制硕士生,以满足社会需要。
新加坡国立大学采用英国式教学方法。该校设有学位评定委员会,不少系科的毕业文凭(含学位证书)已得到英国专业机构和国际学术机构的认可。如:建筑学院的建筑学士学位已于1985年被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认可,而化学工程和土木工程两个专业的学位也分别被英国化学工程师协会、土木工程师与结构工程师协会批准。该校医学院、牙科学院、工程学院和建筑学院的学位课程也分别由国际相应学术机构认可。
新加坡国立大学在组织教学活动的同时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1990-1991学年全校8个学院(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学院除外)和两个研究所共承担1,378项研究课题,其中正在进行的项目达1,096个,新增课题282个。按学科划分,医学院开展的研究项目达532个,居第一位,理学院占第二位(有300个课题),居第三位的是工程学院(共195个项目)。
医学院不仅承担的研究项目最多,而且研究成果也最为突出,如妇产科学系在世界上首次为孕育在人体壶腹共养液(Human Ampullary co-culture)中的一对双胞胎儿接生成功;儿科学系成功地利用基因映像技术早期诊断杜兴肌营养不良症(是未出生婴儿所患的一种不可治愈的遗传病)。
工程学院师生的科研成果直接转让给工业部门,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例如,机械与生产工程学系教师开发的多计算机连续混料控制器已被一家公司采用(作为沥青拌合设备的主要控制器);而一位工程学系3位教师因开发了一种新的化学流程而获得了一项专利,该流程主要用于合成稳定和高传导多杂环化合物。
系统科学研究所和新加坡航空公司共同研制开发了一种被称作INSIDE的航空仪器检测系统,该检测系统是全国信息工艺学领域的新突破。
新加坡国立大学十分重视同工业界和其他机构的合作,该校教师1990-1991学年为工业部门提供921个咨询项目,收入达300万新加坡元;信息科学研究所和工业界共同开展的10个合作项目,收入达470万新加坡元。仅工程学院和理学院同公私立机构正在实施的合作研究项目就达200个。除此之外,学校还根据工业界专业人员和行政管理者的需要举办各类培训班,1990年,工程学院、医学院和商业管理学院共开办了82个培训班;信息系统研究所和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开设的训练班达180个之多。
该校仿效英国伦敦大学开幕设校外生教学部,1990-1991学年在册的校外生达16,964名,其中汉语专业学生占19%,计算机、管理和会计等专业的学生占总人数的45.8%。
汉语研究中心在本校开展教学和研究工作的同时,还为其他国家的留学生传授汉语知识,1990年为10个国家的165名学生授课。该中心曾根据中国国家教育委员会的专门要求,首次在中国境外为130名学位候选人进行精练测验。
新加坡国立大学重视发展同其他国家高等院校的友好关系和学术交流。
该校每年都聘请国外著名学者前往讲学,在此任教的教授、副教授,约一半左右是由国外大学聘请的,这也是确保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与此同时,大学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教师出国进修或攻读学位,1990-1991学年共有125名青年教师到国外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正在开展的校际联系还包括合作研究、师生交流、共同开设相关课程等,例如,从1991年7月起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举办了“发醇与生物流程工艺”课程;1990-1991学年和东京理工学院签署了教学与科研合作协议;同期还同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及法国经济与商业科学高等学校签订了互派工商管理硕士生计划。此外,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学院学生俱乐部还同香港中文大学共同组织“青年学者交流计划”,以便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其研究兴趣。
在学生交流方面,新加坡一香港学生交流计划规定,新加坡国立大学每年可选派8名工程学专业生赴港参加假期培训。而该校的医学院已接受来自香港、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和美国的108名医学专业学生前往进修。
新加坡国立大学在国际上享有声誉,仅在1990年7月至1991年6月的一年时间里,就有32位外国大学和教育机构的专家学者到该校访问。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莱分校校长田长霖教授、麻省理工学院丁肇中教授、俄亥俄大学校长查尔斯·平教授,英国伦敦大学副校长斯图尔特特·苏塞兰德教授、谢菲尔德大学副校长加勒斯·罗伯茨教授、莱斯特大学副校长肯尼思·埃德华兹博士,原联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校长奥克莱默博士等等。
新加坡国立大学开展形式多样的课余活动,既拓宽了学生知识面,又丰富了学生的生活。
学生联谊办公室为全校学生提供各类服务。比如:为学生和学生组织开展课外活动提供资助;推动学生间的体育竞赛;对学生提供有关学术、个人和感情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向经济拮据的学生提供援助;为留学生提供帮助;为学生解决食宿问题等等。
学生咨询服务社是上述联谊会的重要分支机构,它作为常设部门,除开展上述咨询服务项目外,还不定期举办各类培训班,如人际关系培训班、学习方法讲习班、心理控制计划等。
校学生会是以全日制本科生为会员的群众组织,8大学院各在学生分会(亦称学生俱乐部),此外,还下设3个全校性俱乐部:学生体育俱乐部、学生文化活动与社区服务俱乐部、学生政治俱乐部(仅对新加坡市的学生开放)。本科生缴纳10新加坡元便可入会,每年的学生会会费仅24新加坡元。
学校还设有48个专供学生参加的学会,其中较重要的有建筑学会、生物科学学会、佛教学会、商业管理学会、校园基督教十字军、天主教学会、汉语学会、计算机科学学会、民主社会主义者俱乐部、牙科学会、经济学与统计学学会、电子学俱乐部、历史学会、印度教学会、日语研究协会、文学学会、医学学会、数学学会、穆斯林学会、航海家协会、哲学学会、摄影协会、物理学会、政治科学学会、社会学学会、等等。
该校学生辩论团曾先后参加了在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和加拿大举行的辩论比赛。法律专业的学生同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20个法学院学生代表的辩论中,在3年的时间内夺得两次冠军。
校学生音乐代表队在参加1990年台湾校际音乐新秀比赛中囊括了作词、谱曲和表演桂冠。
校体育运动队,特别是曲棍球、网球等代表队,曾在国内比赛中获第一名。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的第六届东南亚国家联盟大学生运动会上,新加坡国立大学(63名运动员)、南洋工学院(42名运动员)和其他大学共131名运动员为新加坡赢得1枚金牌、1枚银牌和14枚铜牌。
该校的音乐活动中心设有16个音乐舞蹈队,共有773名学生参加,还有50位兼职教师和指导。该活动中心共举办过64场演出,其中校内演出24场、校外演出37场、国外演出3场。此外还主持过8个专题讨论会(一次在国外举行),两次海外巡回演奏音乐会,并制作过14种电视电台录音节目。